近期,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多例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为多名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解除病痛。
患者刘先生,13年前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右上臂与肩胛骨开放性骨折,在北京某医院尽力保肢失败后,无奈截除了整个右上肢,祸不单行,虽然右上肢已被截断,但是术后遗留了剧烈疼痛,一阵阵剧烈疼痛从幻想的缺失肢体向大脑蔓延,让他痛不欲生,恨不得一死了之。曾在多家医院使用各种止痛药物及神经阻滞治疗,效果都不好,13年来患者痛苦不堪。
4月8日,刘先生慕名来到滨医附院神经外科就诊,诊断为幻肢痛 (phantom limb pain) ,幻肢痛是截肢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截肢后的发生率达50%-80%,通常发生在截肢后的1月或1年之内,且多发生在残肢的远端。其疼痛性质通常表现为绞榨样痛、刀割样痛或钻孔样痛等,属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另外,幻肢痛不仅发生于四肢,身体其他部位的切除也可诱发幻肢痛,例如乳房、牙、舌等。
经过一系列检查符合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准备后,周围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术中用显微剪刀及神经剥离子沿脊髓背根入髓区仔细分离到达脊髓后角,用1mm双极电凝低功率烧灼扩大毁损范围。手术的每个环节都得到完美执行,术后刘先生原来的疼痛感彻底消失,手术非常成功。
据神经外科杜洪澎副主任医师介绍,幻肢痛是典型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因外伤或疾病等病因截除相关肢体后,病人时常主观感知到已经被截除的肢体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仍能感觉到所截除肢体的形状、位置及相应的冷、热和触感,甚至还可以自主尝试活动并支配其活动),且伴随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脊髓损伤、截肢、离断伤等均为常见病因,多发生于残肢或者断肢的远端,疼痛程度剧烈,VAS疼痛评分多在8分以上,并且多合并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往往导致自理能力丧失及社会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通常认为它与截肢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有关,一些心理因素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药物治疗乃至外科手术治疗,但是各种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该病症成为临床中的疑难杂症。随着对于疼痛的认识和发展,手术治疗成为治疗疼痛的终极武器,可分为两类:神经调控手术和神经毁损手术。神经调控手术通过电流、药物干扰或改变痛觉信号的传递来消除疼痛,其优点是微侵袭性、参数可调节、可逆,缺点是设备昂贵、设备寿命有限需要再次手术更换。神经毁损手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疼痛产生、传递、感知的生理通路,从而消除疼痛。优点是手术费用适中、不需在体内植入仪器,疗效确切,缺点是手术复杂,难度较大。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破坏脊神经后根中央部、Lissauer束和脊髓后角Ⅰ-Ⅴ层神经元及投射纤维,消除了疼痛信号在该区域的产生、传导从而缓解疼痛。手术对影像检查、手术医生的显微操作技巧、麻醉科医生术中管理以及手术护士的配合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脊髓背根入髓区背侧为薄束、楔束,腹侧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前角,毁损范围过宽可导致同侧本体感觉、对侧浅感觉减退,过深可出现力弱;毁损范围过窄、过浅则可能导致疗效差。因为该位置结构并无明确解剖学界限,术者辨别毁损范围困难,手术风险较高,术前需要在影像学的指导下充分全面的评估手术方式、毁损阶段、毁损深度及手术风险等,术者熟练掌握临床解剖,避免出现并发症。术中也要观察脊髓和神经有无萎缩变性以判断手术节段及区域。手术必须全程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保障疗效的同时将神经损害并发症降至最低。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主要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幻肢痛、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带状疱疹后疼痛、头面痛等适应症,长期随访有73%~90%的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去年以来,滨医附院神经外科通过“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毁损第二级感觉神经元”来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已先后治愈了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及带状疱疹后疼痛等各类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良好,为顽固性疼痛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