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简报》2009年第7期(总第82期)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09-11-04 10:47:41 【
药   学   简   报
2009年第7期总第82      药剂科主办    内部交流
http://www.byfy.cn
 
2009年第七期目录
 一、药学新闻
药监局要求暂停多多双黄连注射液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醒:接种疫苗要当心不良反应
美国研发出一种抗流感新药
二、ADR专题
中药制剂频发不良反应的根本原因
如何纠正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误区
我院2009年上半年91份ADR报告分析
三、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溶媒选择
常用抗感染药物溶媒的选择和稳定性
四、知识园地
家庭存放药物应谨慎
药疹的常见类型与诱发药物
长期使用塑料水瓶应当心
塑料水瓶含的成分及注意事项
 
药事新闻

药监局要求暂停多多双黄连注射液

         2009年9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标示为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在使用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正在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为确保公众用药安全,决定暂停销售和使用标示为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等药物组成。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这三种中药都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药结合制成双黄连,可以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轻型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症候。一般用药原则是首选口服药,因为安全系数高。因此,对于外感风热等问题,一般都首选口服液。
         另外,今年2月份,卫生部、国家药监局接到青海省报告,青海省大通县三名患者使用标示为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批号:0809028、0808030,规格20毫升/支)发生不良事件,并有死亡病例报告。
         今年5月18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二十二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警惕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各系统不良反应/事件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高热、寒战等,其中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多数患者治愈,少数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呼吸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喉水肿、支气管痉挛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为发疹型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性红斑等;其他损害包括肝功能损害、血尿、肾功能损害、过敏性紫癜、血压下降、视觉异常、听觉异常、抽搐、惊厥、昏迷等。
         药监局提醒,严禁儿童超剂量、超适应症用药;切勿将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混合在一起静脉输注;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年老体弱者、心肺严重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双黄连注射液。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醒:接种疫苗要当心不良反应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卫生部共同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指出: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重要内容,各级医疗机构和单位在实施预防接种的同时,应严密监测所用预防性生物制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现疫苗接种后有不良反应应按规定报告。
         疫苗是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说都是异种物质,人体经接种疫苗后,不仅会在接种部位的局部组织而且会在全身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在这些反应进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通常称为预防接种的反应。接种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接种反应是由于生物制品本身所引起的反应,是由生物制品性质决定的。某些制品中的防腐剂、酸碱度及其他因素可引起局部反应。接种活菌或活疫苗后是一次轻的人工感染过程,活的细菌或病毒在接种部位增殖引起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则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这都是正常现象。如接种卡介苗后,有与其感染过程相应的免疫反应和传染性变态反应发生,所以种卡介苗引起的脓疮是正常反应。死菌苗和灭活疫苗或多或少地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毒性,接种后可引起一定的局部或全身反应。临床表现为接种后 24小时内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红肿范围大的直径可达 5厘米以上,有时还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全身症状轻的有疲倦感、头晕、周身不适;重的则有头痛、发热(体温可达 38.6℃以上)、寒战、恶心,甚至呕吐、腹痛、腹泻等。活菌苗、活疫苗引起的反应大体上与死菌苗、灭活疫苗相似,但由于活菌苗、活疫苗接种后要有一个在体内增殖的过程,然后才引起反应,故一般症状出现较迟。
异常反应又称预防接种的合并症,仅在少数人或个别人中发生。反应往往比较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引起异常反应的原因主要与受接种者的个体体质有关系,有时与制品的性质也有关。异常反应包括晕厥(俗称晕针)、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清病、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接种活疫苗后的全身性感染、诱发潜伏的感染等。
 
 
美国研发出一种抗流感新药

        美国一家生物制药公司9月13日宣布,他们研制出一种新药,经动物实验测试发现对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效,而且由于它不直接作用于病毒,不容易出现病毒耐药性问题。
        美国NexBio生物制药公司13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抗微生物制剂和化疗会议上报告说,他们研发的试验新药“流感酶”(Fludase)在实验鼠身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于普通季节性流感和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都有效。接下来,他们还将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
        与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本身,使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附着细胞。而达菲等药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使其无法感染细胞,因此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
        NexBio公司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流感酶”在试验中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抗药性。另外,对于已经对达菲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流感病毒毒株,“流感酶”也能抵御其入侵细胞。
         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易变,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变得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传播,临床中通常使用瑞士罗氏公司的达菲进行治疗。但据罗氏最新的统计,全球已报告23例对达菲产生耐药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

ADR专题
 
中药制剂频发不良反应的根本原因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溶体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截至当前,我国共有中药注射剂品种140个,涉及307家生产企业,共有1299个批准文号。我国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
         然而,从3年前的“鱼腥草”事件,到去年的“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再到今年3月的“双黄连”事件,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连绵起伏,伤害了患者,也吓坏了国人。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在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72.64%,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中药严重病例报告的76.57%。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为主,二是目前出现不良反应的以“地标升国标”的老品种为多,新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速发型多见,常引起高热、休克,来势凶险,容易致命,这是中药注射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原因。”
基础研究成命门
        专家指出,基础研究的薄弱是中药制剂安全性受质疑的根本原因。中药注射剂本身基础研究不深入,科技含量低,导致某些药物存在产生不良反应的隐患。此外,由于中药材大多来源于生物,其质量与产地、气候、生态环境等有直接关系,同时中药成分非常复杂,特别是中药复方,其生产过程和质量都较难控制。
        国际通用的静脉注射剂只允许有1至5种化学成分,而鱼腥草静脉注射剂含有的化学成分多达48种。有数据称,中药制剂多数品种可测成分占固含物比例不到20%。这种复方也造成了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很高。
原辅料市场混乱
         中药注射剂所用药材大部分来源于植物,少数来源于动物,极少数来源于矿物。这些药材,其所含的成分和含量与其生长方式(栽培还是野生)、产地、气候、生态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药用部位、加工、炮制方法等有直接关系,因此药材的来源直接影响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辅料方面,我国目前药用辅料特别是制剂用辅料很少,如助溶剂、抗氧化剂、乳化剂等可供选择的种类很少,但很多中药制剂需要加入辅料才能溶解或稳定,如柴胡注射液,必须加入一定量的助溶剂,其挥发油才能溶解,目前只能加入吐温80作为助溶剂,而吐温80又有一定的副作用,企业为了保持注射液的稳定性,加入超量的吐温80,这也是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之一。
工艺跟不上需要
         有人常用“大混汤”来批评中药制剂的工艺落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大部分厂家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即使采用较先进的设备,也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其稳定性存在一定缺陷,出现同一品种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不一样,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批次产品质量也不一样。同一品种不同工艺的现象仍较普遍,不同制药厂生产的同一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由于制备工艺的不同,产品内在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例如香丹注射剂共有169个文号,鱼腥草注射剂共有196个文号。
临床使用欠合理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药的特性,临床需要按照中医辨治规律才能获得较好效果。有调查表明,临床80%以上的中成药由不具备中医系统理论知识的医生开出。另外,不问轻重虚实,不问寒热温凉,“发烧用清开灵针,感染用双黄连粉针,心血管病用复方丹参注射剂”,此类现象很常见。因此全过程改造中药制剂十分必要,做到合理应用同样非常关键,否则,难免“救人不成反害人”的悲剧将反复上演。
 
 
如何纠正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误区

        据2008年统计数据:全国由于药品不良反应(ADR)致死的近24万人,远远高于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致死总和。由于ADR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病人信心的打击、身体伤残的痛苦等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非常重要。
合理的用药指导能使患者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对用药的依从性,对于减轻药品的不良反应和药品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从以下几点纠正患者对于ADR的认识误区。 
◆ 误区一:药品不良事件=药品不良反应
         2006年广州发生一起药品不良事件(ADE)——齐二药事件,但它并不是由ADR引起的,而是一个药品质量事故(假药),安徽华源“欣弗”事件(劣药)同样也不属于ADR。
那么什么情况才属于ADR呢?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也会有刺激性干咳的副作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正常肠道菌群的关系,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这些均属于ADR。
         ADR与ADE是人们容易混淆的概念。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假劣药品或用药过量、用药不当、用药差错等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反应。ADE则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后者的范围较前者的要广,它最终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不合格药品(如假药、劣药)和不合理用药等原因造成的。
◆ 误区二:用药存在两极:“因噎废食”与“无所畏惧”
         有的患者一感觉到身体稍微不适,就马上买药来吃,而且一买就是好几种;有的患者则在用药前总是担心药品副作用对自己造成严重后果,症状刚好一点就立即停药。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一有病就吃药,人体免疫力将逐渐下降,而且ADR将给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给药源性疾病的产生留下隐患。再说,药疗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治疗选择,而只是人们所掌握的其中一种治疗方式而已。
         怕药品的不良反应而不敢用药的态度也是错误的。一方面,有些药品的疗效因不正确的用药而减弱,相对而言不良反应却可能因此而增强。比如:在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不按疗程突然停药,细菌可能没有被彻底消灭而细菌的耐药性却增加,给细菌的“恢复”带来可乘之机而使感染面扩大,致使疾病恶化或给下次用药带来麻烦。另一方面,有些疾病如癫痫、高血压病、类风湿等均需长期治疗,断不可时断时续。如老年人在降压过程中,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将有可能造成血压的急剧升降或者产生反跳现象,易使机体的调节机能失调而发生功能紊乱,导致原有疾病加重或恶化。
         我们既不能夸大ADR而“因噎废食”,因药品存在ADR而拒绝药品治疗;也不能轻视ADR而“无所畏惧”,大量、超量、长期服用药品,这两种用药态度均是片面而不可取的。
◆ 误区三:药品的质量高=用药安全
  有些患者总喜欢把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联系起来,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对。如果单从所含药品的成分和无效的杂质考虑,确实有一部分药品的质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无效杂质含量低,其不良反应相对要少一些。如注射用青霉素G,过敏原的主要抗原决定簇无效杂质青霉噻唑基酸含量低,引起的青霉素过敏反应就少。中药的采集讲究入药部位、采摘时间、是否为道地药材,就是以提高其药品质量为出发点的。
但是,ADR是药品本身所固有的。无论何种药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其实也是药品药理作用的一部分,当治疗利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随着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也可能转化为治疗作用)。如镇吐药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能阻断延脑化学催吐感受区受体,产生中枢性止吐作用,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也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发音困难、共济失调等。
         内因决定外因,药品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存在就决定了其不良反应不可避免,药品质量再高,其不良反应也只能是相对减少。有的药品不良反应较轻,如阿托品导致的口干,含扑尔敏成分的抗感冒药导致的嗜睡;有的药品不良反应则较重,如青霉素导致的过敏性休克,乙双吗啉诱发的白血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所以说,用药没有绝对安全的。
◆ 误区四:中药无毒
  人们普遍认为中草药及其制剂比较安全,无不良反应。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应用更加广泛,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如龙胆泻肝丸、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也逐年增多,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已引起医药界的关注。WHO数据库现有8985例中草药不良反应报告,报告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心动过速、过敏样反应、肝炎、支气管痉挛、惊厥、幻觉、高血压、循环衰竭、血小板减少、呼吸抑制。
         中草药及其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可发生在人体各个系统,反应程度轻重不一。患者对中药的误解会导致不恰当的选药,所以,患者一定要正确对待中药的不良反应,在用药前权衡利弊,谨慎用药。
◆ 误区五:偏方验方或老药新用=奇效
         生活中有的人为寻找一偏方不惜花大价钱,认为奇方出奇效,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疗效没达到,不良反应却尽现全身。药师在平时用药咨询时应提醒患者,在偏方验方或老药新用还未得到国家和权威部门认可之前,千万不要以身试药,否则将加速疾病的恶化或延缓治疗的最佳时机。
◆ 误区六:1+1+1=3
         某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自己到药店里买了一大把药,既有治疗感冒的抗感冒药,又有抗感染药阿莫西林胶囊、止咳化痰药复方甘草片,还自以为聪明,抗感冒药+抗感染药+止咳药=变形金刚,天衣无缝,从各方面出击打败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在初发作的前期,可以采取多喝开水、清淡饮食、注意休息等生活方式调理,如果没有改观,则可以服用抗感冒药治疗感冒初期症状,青霉素、阿莫西林只有在出现炎症表现如扁桃体发炎、有黄痰时才可加用,复方甘草片一般不建议服用,因为,咳嗽症状是由于感冒引起的,感冒治好了,咳嗽症状自然也就消失了。
有研究者对合用药物数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当合用药物数为2~5种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10种时,为7.4%;>20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飙升至45%。所以,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只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对身体的健康转归无任何好处。合理用药的原则应是“少而精、标本兼治”。
◆ 误区七:进口药品、贵药=好药
         好药应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进口药品由于不同人群遗传基因、新陈代谢、体内酶系统差异的不同,可能达不到患者所要求的期望值。新上市药品较贵,它们一般是新成分、新剂型、新的给药途径,但其研究时间短,临床试验人数、病例数、年龄范围、控制条件等均有限,其用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不良反应存在潜在性。新包装药品也较贵,它们多是靠电视、报纸广告为主要营销手段,药品的内在质量不见得就比价廉的同类药品强到哪里去。
         我们应建议患者选择上市时间长、作用肯定、副作用单一且轻的药品,针对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药品价格相对便宜的药品方为上策。
药师指导
 
         药师在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相关情况,如病人的用药史(含过敏史)、是否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肝肾功能状况、是否患有其他疾病、是否在服用其他药品等,协助医师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或避免药品对人体的严重伤害。                                                             

            我院2009年上半年91份ADR报告分析
1、 ADR报告情况   我院2009年上半年共收到91例ADR报告,其中医师报告77例(84.46%),护士7例(7.69%),药师7例(7.69%)。医师作为报告的主体,与我院实行病区联络员主要为医师有关。因医师可以详细描述不良反应发生的过程以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危害,减少患者的精神、身体和经济损害。
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发生ADR的患者中,女41例,男50例,各占总人数的45.05%和54.95%。患者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7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年龄/岁
例数
男/女
构成比/%
0-5
21
12/9
23.08
6-15
3
2/1
3.30
16-29
14
9/5
15.38
30-39
6
3/3
6.59
40-49
10
5/5
10.99
50-59
20
10/10
21.98
60岁以上
17
8/9
18.68
合计
91
41/50
100
从性别看,无显著性差异。从患者的年龄分布看,5岁以下患儿ADR报告21例,占23.08%。从报告例次看,主要为儿科和中心输液室所报,说明我院儿科各病区、中心输液室对ADR上报工作比较重视。
3、 发生ADR患者的过敏史 91例ADR中,有家族ADR过敏史者4例(4.4%),无家族ADR过敏史者35例(38.46%),不详52例(57.14%);患者既往有过敏史14例(15.38%),无既往史者37例(40.66%),不详30例(32.96%)。这表明相对于家族史,患者既往过敏史与ADR的发生具有更密切的相关性,与文献报道相似。因此在就诊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加强用药指导,避免患者使用同类药物再次致敏,详细向患者解释下次就诊前告知医师过敏史的重要性并不要自行购买药品,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4、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有70例,占总例数的76.92%,位居第1;其次为口服给药12.09% (11例),其他途径给药10例。分析原因:一方面因为静脉滴注是住院患者的一种主要的给药方式,另一方面静脉滴注直接输入血液,静脉注射液的浓度、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诱发ADR的因素。另外,药物的配置方法、配置后药物的放置时间、药物的滴注速度等都与ADR有关。坚持能口服给药就不注射给药的原则,减少ADR发生率。
5、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6版对ADR报告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91例报告涉及12大类52个品种,其中涉及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报告例数最多,为39例;其次为中药制剂13例。引发ADR的前五位药物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6例)、左氧氟沙星(6例)、多西他赛(5例)、万古霉素(4例)、痰热清(4例)。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数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药品分类
品种数
构成比/%
例次
构成比/%
抗微生物药
18
34.62
39
42.86
中药制剂
8
15.38
13
14.29
中枢神经系统药
7
13.46
10
10.99
抗肿瘤药
4
7.69
9
9.89
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
3
5.77
7
7.69
消化系统药
3
5.77
3
3.30
循环系统药
3
5.77
3
3.30
营养药
2
3.85
3
3.30
某些老年病用药
1
1.92
1
1.10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
1
1.92
1
1.10
蛋白酶制剂
1
1.92
1
1.10
其他
1
1.92
1
1.10
合计
52
100
91
100
因使用抗微生物药发生ADR的为39例,其中头孢菌素类及其复方制剂18例。引起ADR的52种药物中,抗微生物药有18种,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与这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中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与这两类药抗菌谱广、品种多、临床大量应用有关,其中不排除不必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用药和超剂量用药。另一方面,头孢类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一天的用量一次使用的情况比较多,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品种及分布见表3。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居第二位的是中药制剂,这与中药制剂品种的增加,中药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同时其成分复杂,提纯难度大有关。我院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报告有13例,涉及8种药品,占所报ADR的15.38%。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发生快,且较危险,临床应用时应在用药后半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发生应ADR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同时临床使用时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瓶使用、严格按说明书用药,避免超适应症、超剂量应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表3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品种及分布
抗微生物药分类
涉 及 品 种
例 数
构成比%
头孢菌素类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6)、头孢美唑(2)、头孢吡肟(2)、头孢哌酮钠(2)、头孢曲松钠(2)、
头孢噻肟钠(2)、头孢米诺钠(2)、
 
18
46.15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6)、司帕沙星(1)、洛美沙星(1)
8
20.51
青霉素类
阿莫西林氟氯西林(1)、美洛西林钠(1)、
阿莫西林舒巴坦钠(1)
3
7.69
碳青霉烯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
氨曲南(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3
7.69
其他抗菌抗生素
万古霉素(4)克林霉素(1)磷霉素钠(1)
6
15.38
抗麻风病反应药
沙利度胺(1)
1
2.56
6、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91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ADR的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类型
例数
构成比%
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50
54.95
皮肤斑丘疹、荨麻疹、瘙痒
全身性损害
13
14.29
发热、畏寒或寒战、头晕、头痛
消化系统损害
11
12.09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
2
2.20
神志恍惚,肌肉不自主收缩
呼吸系统损害
4
4.40
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咳嗽、哮喘、紫绀
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
6
6.59
血压下降
泌尿系统损害
1
1.10
少尿
肝胆系统损害
1
1.10
转氨酶升高
肌肉骨骼系统损害
3
3.30
肌肉痛
合计
91
100

91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占54.95%),多为斑丘疹、荨麻疹、瘙痒等;全身性损害占14.29%,多表现为发热、畏寒或寒战、头晕、头痛。消化系统损害占12.09%,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药物导致生化指标改变的不良反应仅有一转氨酶升高病例。因皮肤损害症状较直观且易观察,我们应注意药物引发患者血糖变化、肝损害、肾损害等情况,不断加大ADR监测力度。
7、 首次用药致 ADR的发生时间与联合用药 91例ADR报告中,用药1 h内发生44例,用药后1 h至24 h内发生者19例,用药后1~7 d发生者9例,7d以上者8例,11例不详。单一用药76例(83.52%),联合用药15例(16.48%)。我们特别应关注或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后一小时的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同时应尽量减少药物的联合应用,最大程度减少ADR发生率。  
 
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溶媒选择

一、用葡萄糖还是用生理盐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
◆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生理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调节。
◆ 如患者肾功能不好,要减少水、钠的摄入,减轻水钠潴留。
2、根据患者的化验结果。
◆ 注意电解质结果 看是否有低钠血症,若有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 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
◆ 如患者休克,应先给予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予糖补充能量。
◆ 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
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
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3~5.5,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7.0。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临床中有溶于500ml糖溶液,需输注2小时左右,药物体外代谢较快,根本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
3、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滴?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
4、用盐水还是葡萄糖配伍抗生素的问题。
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生理盐水中pH值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喹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更稳定。
5、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ml,不用250ml?
其实这是习惯问题,没有绝对要求,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等),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
6、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以青霉素类为例,它们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增强,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常用抗感染药物溶媒的选择和稳定性
抗感染药物
最佳pH
最佳溶媒
稳定时间(h)
青霉素
6~7
NS,GNS
1~8
氧哌嗪青霉素
4~5
5%GS
0.5~2
羟氨苄青霉素
3.5~5.5
NS
0.5~4
头孢噻肟钠
4.5~7
NS,H2O
0.5~1
头孢哌酮
3~5.5
NS,5%GS
0.5~2
头孢他啶
3.5~5.5
NS,5%GS
1~2
头孢米诺钠
4.5~6
GS,GNS,NS
0.5~2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3.5~5.5
NS,5%GS
0.5~1
头孢曲松钠
4.5~6.5
5%GS,NS
0.5~1
美罗培南
4.5~6.5
NS,GS,GNS
0.5~6
卡那霉素
4.5~6.5
GS,NS
1~6
丁胺卡那霉素
4.5~6.5
GS,NS
1~4
依替米星
4~5
NS,5%GS
0.5~1
奈替米星
4~5
NS,GS
0.75~2
妥布霉素
4.5~6
GS,NS,GNS
1~6
庆大霉素
4~6
NS,5%GS,GNS
1~4
氯霉素
5.5~7
NS,5%GS
1~4
左氧氟沙星
4.05
GS,GNS,NS
1~1.5
四环素
3~5
NS,GS,GNS
1~6
阿奇霉素
4.5~6.5
NS,5%GS
1~3
乳酸红霉素
6~8
5%GS,NS
1~4
多粘霉素E
4~5.8
5%GS,NS
1~4
万古霉素
3.5~6.5
5%GS,NS
1~2
去甲万古霉素
4~6
5%GS,NS
1~2
克林霉素
3~5
GS,GNS,NS
1~2
林可霉素
4.5~6.55
GS,NS
0.75~4
氟康唑
4.8
NS,20%GS,GNS,
1~4
异烟肼
4~5
GS,NS
1~3
注:选用溶媒排列顺序是按首选、次选排列的,所用溶媒均为注射用溶媒。
H2O:灭菌注射用水;NS:生理盐水注射液;GS:葡萄糖注射液;GN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知识园地
家庭存放药物应谨慎

        据水母网报道,一名3岁女童独自一人在家时,将一瓶牛黄消炎丸和一瓶抗过敏药富马酸酮替酚片共100多片一次性全部吃下。不大一会,其父母发现地上有2个空药瓶可吓坏了,赶紧扒开孩子的嘴用手指抠她的喉咙,孩子吐出了大部分药物。父母随后迅速把孩子送到医院。入院时女孩神志清楚,只是大哭不止。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洗胃、输液等救治,并转入病房继续治疗。由于服药后发现及时,救治迅速,经住院治疗观察,孩子康复出院。
        家庭药物存放不当是导致低龄儿童误服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活动范围大,对危险的防范意识不强。而许多药品的色彩、形状以及甜味的糖衣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专家分析,药片漂亮、味道甜也是发生误服的重要原因。
         其实,只要家长平时稍加注意,就可避免意外的发生。对于已发生误服药物的情况,最好先查清所吞药品的性质、剂量,给予适当的催吐剂,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及时处理,以避免延误而导致不幸发生。另外到医院时一定带上药瓶,方便医生了解误服药物的性质,合理选用解救药物。
为避免儿童药物中毒,家长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预防:
1、药品不可和其它物品混放在一起,而且不能放在杯子或其它容易拿取的容器内。
2、应保持药品完整的外包装,散装药品应装于瓶内,贴上标签,使用时需对照标签。
3、药品需放在孩子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地方,最好是上了锁的橱柜内。如果正在使用药品时因有急事而必须离开,应马上将其放到安全的地方。
4、平时喂孩子吃药时,不要骗儿童说是糖果,应该告诉儿童正确的药名与用途。否则,孩子会真的相信是糖果,随时想吃。
5、幼儿模仿力强,最容易模仿大人的动作,应避免在幼儿面前吃药。

 药疹的常见类型与诱发药物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严重者还可引起内脏损害。可引起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有抗菌药类、非甾体消炎药、镇静安眠药和磺胺类药物等。
药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不同药物的药疹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荨麻疹型药疹  风团样皮疹,色泽鲜红或暗红,单个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伴有瘙痒、刺痛、胸闷、心慌、气短甚至出现休克症状。多由青霉素、水杨酸钠、呋喃唑酮、血清制品等药物引起。
         麻疹型及猩红热型药疹  猩红热型药疹,为大量密集的针头大小的斑点,瘙痒明显。麻疹型皮疹以大量暗红色粟粒样斑丘疹为主,对称分布,躯干部位尤其密集。这两型药疹常由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非甾体消炎药等引起。
         固定型药疹  其特点为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的红斑或水疱。常因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和巴比妥药物等引起。
         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疹呈黄豆大小至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对称分布于躯干及四肢。常由磺胺药、非甾体消炎药、苯巴比妥等引起。
        湿疹型药疹  此型药疹多由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奎宁等药物引起。
        紫癜型药疹  皮损以紫红色豆粒大小的出血性斑疹为主,多发生在双下肢。常由非那西丁、磺胺药、巴比妥及奎宁等引起。
        痤疮型药疹  皮疹呈大小一致的粟粒状红色毛囊形丘疹,外观与寻常痤疮相似,但无明显的黑头粉刺。主要由皮质激素、溴剂、碘剂、口服避孕药等引起。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突然发生的大片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迅速累及全身。红斑融合成大片或呈弥漫性的潮红,有明显的肿胀。很快可出现广泛的表皮剥脱。常因磺胺类药物、水杨酸钠、苯巴比妥及砷剂等引起。
        苔藓型药疹  皮损酷似扁平苔藓,多因长期或大量服用米帕林、奎宁、奎尼丁、砷剂等引起。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皮肤初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面积急剧扩大,数日内遍及全身。1~2天后广泛的红斑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可伴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内脏受损等表现。常因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青霉素、巴比妥盐等引起。
         诊断为药疹后,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致敏药物,患者多喝水,以加速致敏药物的排泄。非重症药疹患者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多迅速消退。一般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口服治疗,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治疗,防止其他并发症以及皮质、黏膜继发感染的发生。                       

长期使用塑料水瓶应当心

         阿联酋一个十二岁的女童,因为连续十六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她得了癌病。瓶里面含一种叫做PET的塑料材质,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因节俭或方便而重复使用,就有致癌危机。现在仍有许多家长存在误区,让孩子反复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为安全使用,有必要了解塑料水瓶的成分及注意事项。
         矿泉水瓶的底部都有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型,三角型里面有一个数字。一般矿泉水瓶子,底部标示1;农夫山泉4升装,底部标示2;泡茶的塑料耐热杯,底部标示5。标注数字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见下表:
塑料水瓶含的成分及注意事项
标示数字
成分
简称
成分
名称
常 见
物 品
注 意 事 项
1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
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
耐热至70℃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不能放在汽车内晒太阳,不要装酒、油等物质
2
HDPE
高密度聚乙烯
白色药瓶、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装其他物品。清洁不彻底,不要循环使用。
3
PVC
聚氯乙烯
 
雨衣、建材、塑料膜、塑料盒
可塑性优良,价钱便宜,故使用很普遍,只能耐热81℃.高温时容易有不好的物质产生,很少被用于食品包装。难清洗易残留,不要循环使用,若装饮品不要购买。 
4
PE
聚乙烯
 
保鲜膜、塑料膜
高温时有有害物质产生,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腺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保鲜膜别进微波炉。
5
PP
聚丙烯
 
豆浆瓶、优酪乳瓶、果汁饮料瓶、微波炉餐盒
熔点高达167℃,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注意,有些微波炉餐盒,盒体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
6
PS
聚苯乙烯
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质。装酸(如柳橙汁)、碱性物质后,会分解出致癌物质。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7
PC
其它类
水壶、太空杯、奶瓶
商家常用这样材质的水杯当赠品,很容易释放出有毒的物质双酚A,对人体有害。使用时不要加热,不要在阳光下直晒。


】【打印关闭】 【返回顶部